三下三联三交:构建全新干群“连心网”
时间:2012/9/11 来源:金典网络 浏览:1086次
5月20日上午,当扬州市委书记谢正义走进宝应县曹甸镇周管村村民金正凤家时,她惊讶得连呼“没想到,谢书记又回来了”。5月5日至6日,谢正义轻车简从悄然来到周管村驻点调研。两天里,他访农家、到田头、进企业,给村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次回访,谢正义召开座谈会,把扬州市金融办、城乡建设局等相关部门领导带来现场办公,协调解决上次蹲点调研时发现的企业贷款、农业合作社和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等问题。“你们满意了,我们就踏实了,这也是我们下来蹲点调研的目的。”谢正义说。
相隔仅仅半个月,市委书记调研后又回访,拉直了一些群众心中“领导下基层是否走过场”的问号。这是扬州开展领导干部下基层“三下三联三交”活动的示范案例。
今年以来,一股领导干部下基层的热潮在扬州大地蓬勃兴起,没有身份差距,没有客套话,从市级领导到普通干部,我市近千名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纷纷走出大楼,不打招呼,轻车简从,下到一个村,联系一个合作经济组织,交一个农民朋友;下到一个工厂企业,联系一个班组,交一个工人朋友;下到一个社区,联系一个社团,交一个社区主任朋友。他们与基层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谋划科学发展新思路,破解改革发展稳定新难题,解决民生建设新课题,用真心和真情奏响了一曲领导干部下基层开展“三下三联三交”活动的时代强音。
接地气、聚人气、增才气,扬州创新构建全覆盖干群联系网取得了显著成效,央视《新闻联播》专题报道了扬州的经验做法。“党员干部下基层,不是一时一地的行为,要将这样的调研和回访常态化、制度化。”市委组织部的同志这样介绍。
身入基层,心更要入基层
党员干部俯下身来接地气,带来一股清新务实之风
5月5日一大早,市长朱民阳来到高邮卸甲镇卸甲村,开始为期两天的驻村住户调研。“我们养殖社占地200多亩,有猪舍近万平方米,年饲养生猪1.5万头,并进行玉米、葡萄、蔬菜瓜果种植,形成了生态循环利用链条。”省“十大农民女状元”薛巧云告诉朱民阳,她的“巧妹子养殖社”吸收本地农民300多人就业。朱民阳连称“了不起”。
薛巧云汇报了发展情况后,壮起胆子向市长“求援”:下一步打算建种猪场,但缺少资金。朱民阳鼓励说:“要像扶持工业龙头企业一样扶持‘巧妹子’发展,‘巧妹子’今后要成为农业龙头企业。”一句话,让薛巧云脸上笑开了花。
这一生动场景再次证明:领导干部脚下沾了多少泥土,才知道百姓心中有多少期盼。“不了解基层情况、不了解群众的愿望,长此以往,我们就会失去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市委党校蒋伏虎教授说,“有效化解问题的途径,就是推动机关干部到群众中去,在服务群众中密切血肉联系。”
在“三下三联三交”活动中,许多党员干部在民情日记中写道:过去下乡调研,大多是浮光掠影,现在集中一两天时间到基层,脱下西装穿农装,挽起裤脚走基层,真正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听到的不再是官样工作汇报,而是真正的民情民意。
是的,没有发文件、下通知、打电话,没有精心“踩点”,我市广大党员干部真正沉入基层、倾听民声。他们就像一个个“传声筒”扎进群众中,一条条意见和建议汇聚而来。
文昌花园社区是我市最大的安置小区,小区环境优美,可近来也遇到了麻烦事:农民虽然进了城,还是习惯将衣服、被子随处晒,让人觉得乱糟糟的。市房管、民政部门的负责人前来调研时,社区干部反映了这一情况。“别小看这晒晒衣服、被子的小事,这是老百姓的基本需求,绝不能一禁了之。”他们和社区干部经过反复协商,专门设立了晾晒点,居民满意了,小区环境又重现整洁。
领导干部坐在办公室听不到基层掏心窝子的话,隔着车窗玻璃产生不了与群众的共鸣。踏踏实实为老百姓做实事、解难题,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可。
让扬州日利达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惠余没想到的是,市经信委党组成员、中小企业局副局长张云翔会到企业连续“蹲点”好几天。“我们中小企业自感很‘草根’,靠自己解决融资难、技术创新难、开拓市场难。”在深入交流中,王惠余向张云翔打开了“话匣子”。了解了企业发展的困难,张云翔给出了一系列的建议:你们可以申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享受相关优惠政策。
9月6日,扬州208个经济薄弱村都迎来了特殊的“带头人”。我市选调了208名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发展潜力大,有志于新农村建设的同志到这些村担任“第一书记”。这是扬州进一步推动“三下三联三交”活动的新举措。
“我们从大学校门进机关大门,在小圈圈里打转转,
缺乏基层工作经验,缺乏对百姓的深入了解,这不利于自我进步和成长。”市纪委正科级纪检监察员陈立军率先报名下基层当村“第一书记”,“下去后第一件事就是要沉下去全面了解村情民情户情,为村级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把准脉、开好方、选对路。 ”
问政于民、问需于民
党员干部虚心当群众“学生”,从而汇民智、集民力基层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
宝应县委常委、组织部长王友芳准备下村调研前,酝酿了一个课题:宝应县是农业大县,生态资源优越,如何把这一优势转化为农民增收的动力?为此,王友芳在泾河镇大同村开了一个“诸葛亮会”。村干部和农民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畅谈如何冲破农民增收的“天花板”。
大学生村官陆书永说:“我觉得一定要建专业合作社,以‘站点+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高效农业。我组建的扬州福宝园艺有限公司,今年种植面积达到了500亩,目前招用了30位村民帮工,拿到农业部许可证后,我们将向蔬菜深加工和新品种研发迈进。”“我觉得你这种做法很好,可以让其他大学生村官来参观学习。”王友芳说。
随后,一名养殖户又大声说:“我觉得不能只低头种田,还要紧盯国家好的政策,争取更多的扶持资金。”王友芳鼓掌说:“太对了,我们就是要打开视野和思路。”
甘当群众的“学生”,虚心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已成为扬州干部下基层活动的共同追求。
这几年,仪征打造滨江新城,城市建设速度加快,对此百姓还有什么建议和意见?仪征城建部门召开了一个“圆桌会议”。“新城建设中一定要提前规划市民活动广场等配套设施,而老城区很多消防通道被私家车堵塞成隐患,要想办法化解停车难。”“城市建设要体现仪征特色和历史内涵,我建议市政建设与文化建设相结合。比如新建道路的命名可以面向社会征集,让市民感到叫得顺口、叫得响亮。”……这一条条汇聚民智的建议,很快纳入了城建实施计划中。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是扬州重点发展的五大主导产业之一,产业如何加快发展,必须多听听骨干企业负责人的意见。“对我们企业来说,新产品早上市一步,就能抢占市场先机,更容易取得市场话语权。”潍柴(扬州)亚星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金长山向前来调研的邗江组织部门同志建议,建立一个“绿色通道”,在审批、环评、消防等问题上特事特办、并联审批。建议反馈上来后,经信委当即表态,五大主导产业的所有骨干企业,都可享受这种“保姆式”服务。
情为民系,利为民谋
领导干部在与群众朝夕相处中结下深厚友谊,也提高了为群众服务本领
从田头回到大楼,作决策更有准头。广大党员干部坦言,只有读懂了基层的实际、读懂了群众的需求,把群众的“心事”当成党和政府的“大事”来做,把一家一户解决不了的“难事”当作各级部门的“实事”来抓,才能真正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据统计,今年以来全市近千名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深入基层一线,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共为基层兴办实事项目897件,了解并即将启动实事项目326件。
四季园小区是扬州最早的大规模住宅小区之一。受当时条件限制,小区没有进行雨水、污水分管处理,雨污混流导致下水管道淤塞严重,加上管网老化、化粪池淤积,一到下雨天四季园小区就污水横流,小区居民们颇有微词。对此,城建部门的领导感同身受,他们将居民们的心声向上反映,四季园小区很快被列入全市老小区改造工程。如今,这里一盏盏漂亮的路灯排列整齐,一条条道路宽敞平坦,小区环境得到极大提升,成为全市老小区改造的典范和样板。
“我们四季园小区的环境可以和新小区媲美!”小区居民老张兴奋地对记者说,“这都是党和政府给我们老百姓谋的福利啊!”
什么是新型党群干群鱼水情?如今在扬州,参与了“三下三联三交”活动的党员干部会认真告诉你,就是和群众心贴心、零距离,只有知民情,才能解民忧,实现连民心。
扬州冶金机械有限公司是一家有54年历史的老牌企业,曾经因为夜间噪声扰民问题被周边居民多次投诉举报,前两年企业还因为环境问题被“限制信贷”。市环保局局长金秋芬到企业调研,会同解决企业噪声扰民问题。企业先后采取了封闭车间、增高围墙等措施,并加强技改,很快夜间噪声达标。百姓满意了,金秋芬还关心企业的发展,建议相关部门,对已经完成环评整改的企业,要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
在市委组织部,记者翻开一摞摞《民情日记》,这是党员干部下基层后写下的感悟。过去觉得要做的事太多,对于百姓反映的林林总总问题,总认为一些事可做可不做,可快做也可慢做,可一般做也可用力做;现在,与群众在朝夕相处中结下深厚友谊,带着感情做事,速度和效果大不相同。
江都区小纪镇迎新村是水产养殖大村,养殖户常常会遇到各种水产病害。市科协的干部下乡调研后,深切感受到,水产病害对养殖户来说往往是灭顶之灾。针对水产养殖难题,他们邀请专家为当地100多名养殖户专门开设“水产养殖病害及其防控”、“虾混养技术”等实用技术讲座。掌握了对抗病害“法宝”的养殖户们,纷纷扩大养殖规模。
到困难多、问题多、矛盾多的地方去解决问题,到群众意见大、呼声大、怨气大的地方去理顺情绪,到工作推不开、事情办不好的地方去打开局面。为强化对下基层党员干部的监督、促进“三下三联三交”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我市把“三下三联三交”以及“大接访”工作开展情况作为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和述职述廉述法述学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价领导干部德才表现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