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文化建设 滋养城市精神
时间:2012/11/6 来源:金典网络 浏览:1439次
十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委、市政府顺应文化发展趋势,大力挖掘高邮历史文化资源,全力推进文化高邮建设。覆盖城乡的文化惠民工程、层出不穷的文化精品力作、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高邮文化的建设由表及里、由点到面,润物无声,让我们在得到精神滋养的同时,也让幸福和谐之花在秦邮大地尽情绽放。
完善公共文化设施
提高百姓幸福指数
“自村里有了农家书屋以后,只要一有时间,我都会到那里坐坐,看看农业农机科普书籍,找一些科学种田的好方法。”日前,记者来到汉留镇京汉村采访,村民赵惠平开心地告诉记者,他家种了十多亩田,最初由于不懂科学种田,辛苦一年也赚不了多少钱。后来偶然的一次机会,他在村里的农家书屋看到一本有关科学种田的书,翻阅之后深受启发,如今,田里遇见的一般小难题,他都能通过书屋里的科普书找到救治“秘方”。据了解,如今,像赵惠平这样经常来书屋读科普书、找“致富经”的村民已越来越多。
富了“口袋”富“脑袋”。从2006年开始,我市在扬州地区率先启动了农村书香工程;至2009年底,全市284个行政村已全部建成农家书屋;2010年,我市又率先实施了农家书屋提升工程,使农家书屋的图书从1000册增加到1500册以上。今年,按照省、扬州市相关要求,我市积极推进农家书屋数字化管理工作,目前已建成120个农家书屋数字化阅读试点。
让农家书屋书香飘万家只是我市公共文化服务惠民的一个生动缩影。近年来,我市按照“市有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有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场所”的要求,不断完善市、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阵地网络。在城市,2007年,市文化馆、图书馆新馆投入使用,2008年、2010年,两馆分别通过国家一级馆验收,去年全部实现免费开放。同时,以净土寺塔广场为代表的6个城区市民广场相继建成,不仅成为我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亮点,更成为市民健身休闲的好去处。在农村,不仅各乡镇都已建成合格文化站,而且已有153个行政村建成了村文化健身广场。
与此同时,我市坚持把好书、好戏、好电影送到农民身边。据介绍,从2006年开始,我市文化部门免费在全市所有行政村每个月放一场电影,所有乡镇每个季度送一场戏,每年向各乡镇图书室补充一万元图书。今年已73岁的横泾镇村民林文辉说:“虽然我们家不在城区,但每隔一段时间就能看到文化部门送来的好电影、好戏,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打造文化精品力作
丰富百姓精神生活
城市的现代化,离不开文化的现代化。十年来,我市通过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创作生产出许多群众欢迎、专家认可的优秀作品,丰富了群众的精神生活。
民歌情景剧《我的家乡在高邮》是在29首经过精选的高邮民歌基础上,加以改编、提高,创作而成,在江苏省市县代表性优秀歌曲评选活动中荣获优秀作品奖,并在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上荣获最高奖——精粹奖,深受专家和观众的好评。这部民歌剧是我市打造文化精品工程的一个缩影。
目前,全市专业和业余文艺工作者每年在省级发表、出版、展演的各类文艺作品均在500篇(幅、首)以上。大型古装扬剧《生死迷账》和《马前泼水》获省扬剧节八项大奖;扬剧《爱在天地间》、器乐合奏《高邮畅想曲》获得扬州市“五个一工程”奖;《高邮之歌》荣获省五个一工程奖;有两人三次入选中国书法“兰亭奖”,其中殷旭明获得兰亭奖·艺术奖、周同自撰联并书获得扬州市委市政府与中华诗词学会主办的“扬州杯”纪念建党90周年全国诗书画大赛书法类惟一金奖……这一个个文化精品工程项目的精彩亮相,较好地发挥了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此外,我市还充分挖掘本土资源,形成一系列文化节庆活动品牌。借助高邮“邮”文化的历史,成功举办中国邮文化节;借助秦邮“双黄鸭蛋”的美名,成功举办中国双黄鸭蛋节;借助秦少游名人品牌和《鹊桥仙》名词效应,举办“我们的节日·七夕鹊桥仙”大型文艺晚会以及第六届秦少游学术研讨会……这些各具特色的节庆活动,不仅展现了我市文化深厚的人文内涵,更扩大了高邮对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而以“珠湖之波”赛歌会和“新年音乐会”、“周末大舞台”为代表的一系列品牌文化活动的开展,更调动了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各类民间业余文化团体蓬勃兴起,目前,我市登记并正常开展活动的业余文艺团队有160多支,人数达万人。
保护与传承文化遗产
守护城市精神家园
长期以来,我市不遗余力地推进古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努力守护城市精神家园。来到高邮的中外宾朋,无不被这座水乡古城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气息所吸引。
高邮的历史遗存众多,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个,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4个。为了更好的保护好这些“城市记忆”,我市制定了城南、城北历史街区保护规划,先后完成了净土寺塔、镇国寺塔、当铺一期工程、东塔文化景区古民居复建工程和奎楼、宋城墙、王氏纪念馆等修缮项目,让这些古迹再次重展新姿,重现风貌。
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我市于2009年6月成立了高邮市“非遗”保护中心,同时建立国家、省、扬州、高邮四级保护名录,并分别制定了保护规划。各部门单位、民间组织等积极探索创新“非遗”保护方式。其中,市文化部门与教育部门联手开展了“民歌进校园”活动,让少年儿童从小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临泽高跷、卸甲木偶在传统形式上不断创新,走进校园、田头、风景区等进行展演,受到学生、村民、游人的热烈欢迎,让古老艺术不断焕发新的活力。